loading

本所沿革

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 (94年5月25日經院方正式核定此新所名,原名為"植物研究所"。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為中央研究院最資深之研究所之一;其前身為中央研究院自然歷史博物館,於民國十八年春天在中國大陸南京成立,內分動物植物二組。廿三年秋該館改名為動植物研究所,由王家楫生為首任所長,仍分動物植物二組,以鄧叔群先生任植物組主任,置高等植物學,及真菌學與植物病理學二研究室。廿五年冬,創立藻類學研究室。抗戰軍興以後,動植物研究所一再播遷,自南京先遷衡陽,再遷陽朔,復遷至重慶。民國三十三年三月,中央研究院第二屆評議會於重慶召開第二次年會,議決將原有之動植物研究所,分設動物研究所及植物研究所。同年五月一日植物研究所正式成立,由羅宗洛博士任所長。當時以高等植物分類學與藻類學為主要工作領域。抗戰勝利後,植物研究所遷至上海。本所自成立後,單位歷有增設,至三十六年年底為止,先後成立八研究室:(一)高等植物分類學研究室 (二)真菌學研究室 (三)藻類學研究室 (四)植物生理學研究室 (五)森林學研究室 (六)植物形態研究室 (七)植物病理學研究室 及(八)細胞遺傳學研究室。

民國三十八年中央研究院隨中央政府播遷台灣。當時本所研究人員幾乎滯留大陸,本所研究工作遂告中斷。復於民國四十三年,胡適院長延聘本所資深研究員李先聞博士主持在臺復所的籌備工作。當時復所工作十分艱難,沒有既定的所址,缺乏從事研究工作的適當人才,更談不上研究設備,李先生只得將新聘人員暫時以合作方式安頓在臺灣糖業試驗所、國立臺灣大學等研究機構內,並利用上述研究機構的設備有計晝地進行研究工作。當時最主要的研究工作是李先生所領導的水稻細胞遺傳學的研究。

民國四十八年,國家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補助中央研究院在南港本院現址興建生物館。五十年夏新館落成、人員遷入、集中工作,本所始初具在臺復所後的規模。於民國五十一年,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在臺正式成立,由李先聞博士任所長。當時研究工作之範圍包括水稻細胞遺傳、放射線誘變育種、微生物以及竹筍醣類之代謝等。研究所需之經費、儀器及圖書設備之添置由當時的長科會補助,並在國際合作之研究計晝下接受國際原子能總署、國際稻米研究所及美國農業部之資助,使植物所逐漸茁壯。有關研究人員之培植與訓練亦在李所長之長期計畫下,一方面利用暑期延攬國際知名的專家學者作有系統的教學或實驗方法之示範與訓練,另一方面則選送植物所內的基層研究人員赴國外進修,學成後再回來貢獻所學於研究工作上。

民國六十一年,李先聞博士退休,但仍退而不休的參與研究工作,時時保持聯繫,並對同仁不斷地從旁鼓勵與督導。所長之職務由郭宗德博士繼任。植物所由於研究人員陸續增加,研究範疇不斷擴充,原有實驗室遂不敷使用。因此於民國六十三年夏承國科會補助,興建研究大樓(即今李先聞紀念館),於六十四年竣工。李博士在大樓啟用時,特以「多想多做,使科學為人類造福」十二個字頒贈本所,以表達他對植物所之期望與勉勵。

民國六十六年十一月,郭宗德所長任期屆滿,由當時的副所長鄔宏潘博士接任所長。民國七十二年十一月,鄔所長任期屆滿,由陳慶三博士接任所長。民國七十八年十一月,陳所長任期屆滿,由周昌弘博士接任所長。民國八十五年三月,周所長任期屆滿,由楊祥發博士接任所長。民國八十五年八月,楊所長轉任副院長,由蕭介夫博士接任所長。民國九十二年六月,蕭所長任期屆滿,由賀端華院士接任所長至民國九十七年九月,在九十七年十月至九十八年十二月間由林納生博士擔任代理所長;後由黃煥中博士於民國九十九年一月接任所長至一O一年十二月止。陳榮芳博士於一零二年一月至一零三年九月間擔任代理所長,於一零三年十月起擔任所長,之後於一零六年十月至一零七年九月間擔任代理所長。吳素幸博士自一零七年十月起擔任所長。